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内涵解读
作者: 发布于:2019-03-06 08:50:43 点击量:

    精神的作用在于凝聚力量、指导实践、开拓创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能将其成员团结凝聚起来的精神支柱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全民族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辽宁要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新时代辽宁精神”作为辽宁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新时代辽宁精神传递了几代辽宁人身上共有的宝贵精神品质与道德准则,凝结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既内涵着辽宁人民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展现着辽宁地区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长子情怀——新时代辽宁精神的个性特质   

    辽宁作为全国最先解放的省份、国家的重工业基地,为支援国家建设和其他城市的发展,发挥了“共和国长子”的关键作用,为国家经济恢复与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尤其是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春,中共中央、毛主席发出“鞍山的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电令,鞍钢开始进入了全面恢复时期。1949425日,鞍钢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恢复生产流出第一炉钢水。在党中央的关怀和鼓舞下,鞍钢人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生产创高产、创纪录的捷报频传。1949年,全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而在这一年,刚刚从一片废墟上恢复生产的鞍钢,生产了9.97万吨钢。   

    195254日,中共中央指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一五”计划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使这个基地更有力地在技术上支援新工业基地的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三大工程”的提前竣工投产,迈出了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步。鞍钢人向毛主席报告这一喜讯,毛主席在给鞍钢职工的复信中指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7号炼铁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工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19531226日,“三大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同年1227日,《人民日报》为庆祝鞍钢“三大工程”开工,发表了题为《我国工业建设的伟大胜利》的社论。1954年,全国的钢产量为223万吨,其中鞍钢生产了103.92万吨,撑起了共和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   

    辽宁人民创造了新中国工业的辉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装备,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在1952年至1978年这26年的时间里,辽宁上缴中央财政总金额相当于国家同期对辽宁资金投入的3倍左右,辽宁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长子情怀”是辽宁人民一直秉持信守的个性特质,是辽宁人民长期奋斗、拼搏、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辽宁人民奋斗历史的精神再现。把长子情怀作为新时代辽宁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精神统领,直观准确,个性鲜明。“长子情怀”不仅是历史的写照,更是精神的延续,是新时代辽宁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再创辉煌的弥足珍贵、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精神基因。   

    忠诚担当——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核心要求   

    沧海横流方显忠诚,危难时刻勇于担当。辽宁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凝结为一种情怀,这就是信念坚定、勇挑重担的忠诚担当精神。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辽宁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辽宁为夺取全国胜利拉开了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作为大后方的最前沿,有250多万优秀儿女参加志愿军和战勤支前队。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在日本人讥讽“只能种高粱”的土地上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一个个技术难关被辽宁人民攻破,一项项纪录被重新打破,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在辽宁沃土上屹立。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当时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量、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产量均产自辽宁。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辽宁人民不叫苦,不退缩,以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突出的产业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从1978年至1993年的16年中,辽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价格调出钢材约6300万吨、生铁3400万吨、铝约40万吨、锌130万吨、烧碱60万吨、纯碱580万吨,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也大量平价调出省外,支援全国。仅这些重要原材料和重大技术装备的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作贡献30亿元以上。此外,1980 年至1993 年,辽宁上缴中央财政1650.2亿元,上缴率近50%。   

    辽宁不仅形成了共和国工业化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物质领域的数百个全国第一,而且造就了共和国精神领域的时代坐标。辽宁人民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展现了“共和国长子”的忠诚与担当,辽宁大地涌现出了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罗阳、毛丰美等一批批模范人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忠诚担当精神的生动展现。他们赋予了忠诚担当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并贯穿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长期以来辽宁人民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仰和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辽宁人民所展现出来的这种忠诚担当精神,是激励全省广大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振兴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食粮。   

    创新实干——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意志品格   

    “创新实干”是新时代辽宁精神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全方位概括了辽宁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固有性格,充分表现了辽宁人民善于创造、勇于突破、敢于领先的责任与勇气,体现了辽宁人民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同时也是辽宁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再创辉煌的精神指引。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辉煌到改革开放的伟业,辽宁人民始终不甘落后、励精图治,一直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的优化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承担了“一五”计划中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为国家经济恢复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到“一五”计划完成时,辽宁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辽宁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从辽宁舰到第一艘国产航母,从歼-15到新松机器人、盾构机等一大批当代国之重器,无不展现辽宁人民的创新实干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辽宁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勇气开启了老工业基地“第二次创业”,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制度,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虽然近几年辽宁发展的速度有些缓慢,但是辽宁人民“创新实干”的品质没有变,这种创新实干争先的精神和品格,仍将继续指引着辽宁人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披荆斩棘,再创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新高。把“创新实干”作为新时代辽宁精神的表述语,是对辽宁多年来发展思路的概括,也是辽宁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   

    奋斗自强——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内生动力   

    一代代辽宁人的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书写了辽宁光辉的历史,成就了老工业基地的辉煌。辽宁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共和国工业发展史留下数不清的第一,共和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艘导弹潜艇等,共有200多个“共和国第一”。然而,如今的辽宁面临阵痛,亟待转型。今天,辽宁省能否顺利摆脱困境,解决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新一轮的振兴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东北振兴的成败,还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和谐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加快推进辽宁的全面振兴则是全体辽宁人民共同的梦想。梦想不能仅限于空想,梦想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付诸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奋斗自强”精神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奋斗自强”精神体现出辽宁人民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责任和勇气,展现了辽宁人民力争上游、勇于拼搏、自立自强的顽强斗志,是辽宁人民不断奋斗与开拓进取的内生动力,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日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辽宁人民要传承弘扬奋斗自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16字的新时代辽宁精神,是对辽宁悠久历史文化的凝练与积淀,是辽宁人民共有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也是全省人民长期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辽宁精神必将成为鼓舞和激励辽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